文论点滴

佛教传入安庆

  • 发布时间:2015-03-29
  • 浏览次数:2007

 

佛教传入安庆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源起据史书记载,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历时近2000年。《后汉书西域传》载:汉明帝梦见金人,大臣们解释为“西方有神,其名叫佛,身长一丈六尺,面容为黄金色。于是汉明帝就派遣使者到天竺去求问佛法.。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详记为:永平八年,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到西域求佛。至大月氏时,恰逢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那里讲经,二人即恳请他们前往东土传经;二高僧乘骑白马驮运经卷及佛像来到洛阳。永平十年,汉明帝亲自在鸿口寺接见两位高僧;第二年又下令在洛阳城西仿照天竺式样兴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因此,白马寺即被尊称为中国“佛教祖庭”。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翻译了中文版的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

佛图澄开山传道

佛图澄(232~348),西域龟兹人。本姓帛氏,相传为天竺  宾王之子,9岁时在乌苌国出家。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中土洛阳,时年79岁,诵经传道,前后有受业门徒近万人。

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崇信佛教,延请佛图澄在他们的军中传法,广传“好生恶杀,省欲去奢”的教义,并尊其为“大和尚”,甚至于事事都要先行询问大和尚后才可施行。佛图澄极其重视戒学,平生“酒不踰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常以这种规则训诫徒众,对早期的佛教戒律多所建树。他的著名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道等。据《高僧传》卷八记述,佛图澄传弟子释道安,道安传弟子慧远,严明戒律,名气卓著。

佛图澄是汉族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准向民间传教的外籍僧人。其所经州郡,均建立佛寺,凡893所。于晋元帝大兴二年(319)路经皖县旧地时因见其山势突兀耸拔,一石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在今太湖县寺前镇境内),定名为佛图寺。清张楷《安庆府志》即称:佛图寺为“佛图澄建”。这是安庆市境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现存我国独一无二的以佛图澄命名的寺庙。因此,佛图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宝志斗法天柱山

天柱山自汉封南岳后,名气大盛。至南北朝社会动荡时期,佛道宗教广为传播,天柱山亦成为出家人心中向往的仙境所在。道教把这里列为第十四洞天,又称其为第五十七福地;佛教则视天柱山为圣土,均相继在这里兴建寺庙庵堂,宣扬教义。

神话相传,萧梁天监六年(507),有高僧宝志和尚与白鹤道人同时请求并获得梁武帝的批准,意欲前往天柱山建立道场。武帝心知二人都有灵通,明显不好偏向任何一方,即金口面谕,让他们二人去比武定胜负,使“得者居之”。据《高僧传》记载,道人驱鹤先行一步,正准备在山麓之间停止下来,“忽闻空中锡声”,而受惊飞走;志公的锡杖于是就竖立在山麓之上(《高僧传》称其名为“保志”)。此地名凤凰山,即今潜山县山谷寺的山头地界,经此一来而成为佛教的传道场所。白鹤道人的脚力虽快,只因技逊一筹,先到者也不能占山“为尊”,却只好委屈地退后一步,于是“鹤止东山”,在今白鹤岗上建立道观传道。其结果是僧道二人斗法出现势均力敌的局面,这便是天柱山释道并存,传之久远的一种特殊遗迹。

佛道斗法的细节场面,多为史料所隐。就只言片语来看,当时的争斗尤为激烈:道人放飞鹤占领山头,和尚抛锡杖追击;再后来是挥动拳掌相比拼,全力搏击而旗鼓相当。道人虽然力弱,但和尚也无力撵他出境。事后,宝志隐居洞中静养达数年之久,终难远出募游,足以证明已受内伤不轻。

据考证,宝志(417~514),俗姓朱,金陵(今南京)东阳人氏(一说金城为今江苏句容或甘肃兰州),生而“面方而莹沏如镜,手足皆鸟爪”形。7岁时依钟山僧人出家,专修禅观。因此,佛学界又尊称宝志“是祖师禅”的开创者。宋太始初年(465)学得辟谷少用饮食的方法,异于常人;齐武帝灭僧,曾收宝志入狱;梁武帝尊佛,使他“随意出入”宫中,旋即前来天柱山谋取圣地,因而募资建刹,创建了天柱山古寺的先声,并获得梁武帝赐给的“山谷寺”名称。至天监十三年无疾而终,寿年97岁,谥号志公。

说宝志与禅宗有关联,主要来源于《景德传灯录》的记载,书中共收录宝志的禅偈3组,分别为《大乘赞十首》、《十二时颂》12首和《十四科颂》14首。其中《大乘赞十首》其三言:“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禅机偈语是中唐时期禅宗倡兴阶段“伪托于宝志名下”创作出来的。

智顗初创浮山寺

智顗(538~597),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县)人,其父亲为梁朝的官吏。17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他在荆州长江寺佛像前发愿为僧;18岁投湘州(今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足戒,已然精研佛门律学、禅观方面的教义。

陈光大元年(567),受其师慧思大和尚的嘱托,前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被邀请到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前后在该寺住持达8年之久。陈太建七年(575年)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建寺弘法。陈朝灭亡后,智顗西上庐山、浮山等地隐修。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出任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于是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被杨广尊奉为师并称其号叫“智者”。次年,回故乡荆州在当阳县创立玉泉寺,主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春,又从杨广之请东下扬州;九月,复归天台山,重新整修山寺。两年后于病重中出山,行至石城时圆寂,寿年60岁。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奠定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四祖(实际为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天台大师。因其晚年常居天台山,故称天台宗;又因本派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其派别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

智顗弘法30年,传播教义著作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其信徒随听记录整理下来的。现存《法华经玄义》20卷、《法华经文句》20卷、《摩诃止观》20卷被称为天台三大部;又有《观音玄义》2卷、《观音义疏》2卷、《金光明经玄义》2卷、《金光明经文句》6卷、《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被称为天台五小部。其余还有传世著作达20余种。

智者大师来浮山创建浮山寺,成为浮山历史上的第一座开山寺庙。至北宋远禄大师来该寺与义青禅师持论《华严经》,因有所悟而改寺名为“华严寺”。